圣经版本:和合本修订版(RCUVSS)
应用注释:摘自与翻译《生命应用研读圣经》(新国际版.NIV)
创世记 12
上帝呼召亚伯兰
1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:“你要离开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。 2 我必使你成为大国,我必赐福给你,使你的名为大;你要使别人得福。 3 为你祝福的,我必赐福给他;诅咒你的,我必诅咒他。地上的万族都必因你得福。”
4 亚伯兰就遵照耶和华的吩咐去了;罗得也和他同去。亚伯兰离开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。 5 亚伯兰带着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,以及他们在哈兰积蓄的财物、获得的人口,往迦南地去。他们就来到了迦南地。 6 亚伯兰经过那地,直到示剑地方,摩利橡树那里;当时迦南人住在那地。 7 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,说:“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。”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。 8 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,支搭帐棚;西边是伯特利,东边是艾。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,求告耶和华的名。 9 后来亚伯兰渐渐迁往尼革夫去。
亚伯兰到埃及
10 那地遭遇饥荒。亚伯兰因那地的饥荒严重,就下到埃及,要在那里寄居。 11 将近埃及,他对妻子撒莱说:“看哪,我知道你是美貌的女人。 12 埃及人看见你会说:‘这是他的妻子’,他们就会杀我,却让你活着。 13 所以,请你说你是我的妹妹,使我可以因你得平安,我的性命也因你存活。” 14 亚伯兰到达埃及时,埃及人看见那女人极其美貌。 15 法老的臣仆看见了她,就在法老面前称赞她。那女人就被带进法老的宫中。 16 法老就因她厚待亚伯兰,给了亚伯兰许多牛、羊、公驴、奴仆、婢女、母驴、骆驼。
17 耶和华因亚伯兰妻子撒莱的缘故,降大灾击打法老和他的全家。 18 法老召了亚伯兰来,说:“你向我做的是什么事呢?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她是你的妻子? 19 为什么说‘她是我的妹妹’,以致我把她接来要作我的妻子呢?现在 ,看哪,你的妻子在这里,带她走吧!” 20 于是法老吩咐人把亚伯兰和他妻子,以及他一切所有的都送走了。
应用注释
12:1-3 当上帝呼召他时,亚伯兰凭信心离开了吾珥,先到哈兰,最终到达迦南。上帝与亚伯兰立约,告诉他将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度。不仅这个国度会蒙福,上帝还说地上的其他国家将通过亚伯兰的后裔得到祝福。从亚伯兰而来的以色列民族被召跟随上帝,并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人。然而,最大的祝福是,通过亚伯兰的家谱,耶稣基督降生来拯救人类。通过基督,人们可以与上帝建立个人关系,并蒙受无比的祝福。
12:2 上帝应许要赐福亚伯兰并使他伟大,但有一个条件:亚伯兰必须按上帝的旨意行事。这意味着他要离开家乡和朋友,前往上帝应许的一片新土地,在那里上帝要从他的家族中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度。亚伯兰顺服了,离开家乡,为了上帝更大的祝福走向未来。上帝也可能在带领你进入一个更大的服事和用途之地。不要因为现状的安逸和安全感而错失上帝为你预备的更大机会。
12:5 上帝计划建立一个属于他的子民的国度。他呼召亚伯兰离开以自我为中心的异教城市吾珥,前往名为迦南的肥沃地区,在那里可以建立一个以上帝为中心、道德的国度。虽然迦南的土地面积不大,但它成为以色列历史以及基督教兴起的核心。这片小土地赐给亚伯兰一人,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12:7 在许多宗教中,祭坛被用作献祭之地,但对上帝的子民而言,祭坛不仅仅是献祭的地方。对他们来说,祭坛象征着与上帝的交通,并纪念与他的重要相遇。祭坛由粗糙的石头和泥土建造,常年保留,成为上帝保护和应许的提醒。
亚伯兰经常为两大原因筑坛:第一,为了祷告和敬拜;第二,作为上帝赐福应许的纪念。亚伯兰若没有定期更新他对上帝的爱和忠诚,就无法在属灵上存活。筑坛帮助亚伯兰记住上帝是他生命的中心。定期的敬拜提醒我们上帝的心意,并激励我们顺服他。
12:10 当饥荒袭来时,亚伯兰去了埃及,因为那里有粮食。为什么上帝会允许饥荒发生在刚呼召亚伯兰的土地上?这是对亚伯兰信心的考验,而亚伯兰通过了考验。他在面对困难时并没有质疑上帝的带领。许多信徒发现,当他们决心跟随上帝时,会立刻遇到巨大的阻碍。下次当你面对这样的考验时,不要试图猜测上帝的作为。像亚伯兰一样,运用上帝赐予你的智慧,临时采取行动,同时等待新的机会。
12:11-13 出于恐惧,亚伯兰让撒莱说了半个真话,称她是他的妹妹。她确实是他的同父异母妹妹(见20:12),但同时也是他的妻子——这一做法在当时被接受(后来被上帝禁止;见利未记18:9)。
亚伯兰的意图是欺骗埃及人。他担心如果他们知道真相,会为了得到撒莱而杀害他。由于撒莱的财富、美貌以及潜在的政治联盟,她很可能被法老纳入后宫。作为撒莱的兄长,亚伯兰会受到尊敬;但作为她的丈夫,他的生命将处于危险之中,因为撒莱若要进入法老的后宫,亚伯兰必须死亡。因此,亚伯兰失去了对上帝保护的信心,尽管上帝已经给了他那么多应许,他仍然讲了半个真话。这表明谎言如何加剧罪的影响。当亚伯兰撒谎时,他的问题成倍增加了。
摘自与翻译《生命应用研读圣经》——第三版(新国际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