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经版本:和合本修订版(RCUVSS)
应用注释:摘自与翻译《生命应用研读圣经》(新国际版.NIV)
使徒行传 22
1 “诸位父老弟兄,请听我现在对你们的申辩。” 2 他们听保罗说的是希伯来话,就更加安静了。 3 保罗说:“我原是犹太人,生在基利家的大数,但在这城里长大,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,热心事奉上帝,就如你们大家今日一样。 4 我也曾迫害信奉这道路的人,置他们于死地,无论男女都捆绑,关在监里。 5 这是大祭司和议会的众长老都可以给我作证的。我又从他们那里领了致弟兄们的书信,往大马士革去,要把在那里的信徒绑起来,带到耶路撒冷受刑。”
保罗叙述归主的经过
6 “当我走近大马士革的时候,约在中午,忽然有一道大光从天上下来,照射在我周围。 7 我就仆倒在地,听见有声音对我说:‘扫罗!扫罗!你为什么迫害我?’ 8 我回答:‘主啊!你是谁?’他对我说:‘我就是你所迫害的拿撒勒人耶稣。’ 9 跟我一起的人看见了那光,却没有听见那位对我说话的声音。 10 我说:‘主啊,我该做什么?’主说:‘起来,进大马士革去,在那里有人会把指派你做的一切事告诉你。’ 11 我因那光的闪耀不能看见,跟我一起的人就拉着我的手进了大马士革。
12 “那里有一个人,名叫亚拿尼亚,按着律法是虔诚人,为所有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。 13 他来见我,站在旁边,对我说:‘扫罗弟兄,你看见吧!’就在那时,我恢复视觉,看见了他。 14 他又说:‘我们祖宗的上帝拣选了你,让你明白他的旨意,又看见那义者,听见他口中所出的声音。 15 因为你要将所看见的、所听见的,对着万人作他的见证人。 16 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?起来,受洗,求告他的名,洗去你的罪。’”
保罗奉召向外邦人传道
17 “后来,我回到耶路撒冷,在圣殿里祷告的时候,魂游象外, 18 看见主对我说:‘你赶紧离开耶路撒冷,越快越好,因为这里的人不接受你为我作的见证。’ 19 我就说:‘主啊,他们都知道,我从前在各会堂里把信你的人监禁,又鞭打他们。 20 当你的见证人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时候,我也站在一旁赞同;又为打死他的人看守衣裳。’ 21 主对我说:‘你去吧!我要差你到远方外邦人那里去。’”
保罗与长官交涉
22 众人听他说到这句话,就高声说:“这样的人,从地上除掉他吧!他是该死的。” 23 大家一边喧嚷一边摔衣裳,向空中撒灰尘。 24 千夫长下令把保罗带进营楼,叫人用鞭子拷问他,要知道他们向他这样喧嚷是什么缘故。 25 他们刚用皮条把他捆上的时候,保罗对站在旁边的百夫长说:“一个罗马人,又未被定罪,你们就鞭打他是合法的吗?” 26 百夫长听见这话,就去见千夫长,报告说:“你要怎么办呢?这个人是罗马人。” 27 千夫长就来问保罗:“你告诉我,你是罗马人吗?”保罗说:“是。” 28 千夫长回答:“我用了许多银子才得到罗马公民的身份。”保罗说:“我生来就是。” 29 于是那些要拷问保罗的人立刻离开他走了。千夫长一知道他是罗马人,又因为曾捆绑了他,也害怕起来。
保罗在议会前申诉
30 第二天,千夫长为要知道犹太人控告保罗的实情,就解开他,下令祭司长们和全议会的人都聚集,然后将保罗带下来,叫他站在他们面前。
应用注释
22:3-4 保罗说他过去也像听众一样为神大发热心,这是在承认他们想杀他背后动机的诚意,同时指出自己几年前也曾如此逼迫基督徒。保罗总是设法与听众建立共同点,然后才全面为基督信仰辩护。当我们为耶稣作见证时,首先要设法与听众建立认同感;当他们觉得与你有共鸣时,就更愿意聆听你要分享的福音。
22:3 迦玛列是第一世纪最受尊敬的拉比,以宗教律法权威和温和立场闻名(参5:34)。保罗在此提醒众人,特别是犹太领袖,他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,是在最受敬重的犹太教师门下学习的。
22:6-23 保罗在获得聆听的机会,并与听众建立共鸣后,开始讲述他如何信主的见证。理性辩证固然重要,但我们也应当预备好,简单地讲述基督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。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传讲信息,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受,就像保罗当时所面对的那样。但我们必须忠心、负责任地传福音,把结果交托给神。
22:21-22 众人专心听保罗讲述,直到他提到外邦人,这才激起他们的愤怒与骄傲。本应成为向外邦人传扬独一真神之光的犹太人,却早已放弃了这一使命,反而变得封闭排外。然而,神的计划不会失败——外邦人正借着保罗、彼得等犹太基督徒听闻福音。
22:25-28 保罗的问题使百夫长停下手来,因为按罗马法律,未被定罪的罗马公民不能受鞭打。保罗是生来就有罗马公民身份,而千夫长则是花钱买来的。那时许多人以购买公民身份的方式获得合法地位,这也是罗马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。但购买来的身份被认为不如出生获得的身份尊贵。
22:30 保罗常常将受逼迫的时机转化为作见证的机会,而神甚至使用保罗的敌人,为他创造机会向整个犹太公会(公会即犹太的最高议会)宣讲福音。若我们对圣灵的引导保持敏锐,即使在敌对的环境中,也能看到更多传福音的契机。
摘自与翻译《生命应用研读圣经》——第三版(新国际版)